从保险推销员到知名华商,陈志远:生意没有贵贱之分

远方传来风笛 2022/10/17 檢舉 我要評論

作为大马排名前三的集团化企业,成功集团究竟涉足多少领域,可能陈志远本人也说不清。这个庞然大物拥有150家子公司,其中13家子公司分别在英国、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美国、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地上市。其每年的营业收入超过200亿人民币。

陈志远说自己在品牌塑造上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因为他从来没有专注于某个行业。但论做事的专注度,陈志远绝对是标杆性人物。成功集团今天的一切,都源自21岁的陈志远,那个异想天开的决定,以及随后7年间的坚持不懈。

给麦当劳写了7年信

2012年,他决定放下重担,将企业交付给下一代经营,随后,他便捐出了6亿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约合12亿人民币)的资产,并且承诺每年捐出3000万左右林吉特用于慈善事业。这一行为让他成为《福布斯》评出的亚洲慈善英雄之一。

随后,2013年的生日当天,刘德华前来祝贺并且领唱生日歌。香港娱乐媒体随后挖掘双方关系,才知晓陈志远原来是刘德华妻子朱丽倩的舅舅。

再之后,2013年的8月23日,陈志远的球队卡迪夫城坐镇主场3比2战胜了豪门俱乐部曼彻斯特城队。其中卡迪夫城首发球员总身价是1300万英镑,对手十一人的总身价则高达2.2亿英镑。

从慈善、娱乐到体育,陈志远迅速扬名。期间,因为他并不懂足球,在运营球队的过程中闹出了不少乌龙,使得外界对其评价毁誉参半。

对于外界的声音,陈志远并不是很关注。如果在意别人之于自己的看法,他或许没法创下16亿美元的身家。因为他的首桶金,便是在嘲讽与质疑中诞生的。

1952年,陈志远出生于马来西亚峇株巴辖的一个商人家庭,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学业成绩出众的他计划在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攻读律师学位,但是这一切并没能成行。

17岁那年,父亲的生意遭遇滑铁卢,负债累累,家庭经济状态一落千丈,甚至无力负担学费,陈志远不得不辍学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首都吉隆坡的一家银行打工,收入十分微薄,租房、搭车之外,所留甚少,生活捉襟见肘。直面生活的压力,陈志远立志要赚很多的钱。

他是一个很会观察和思考的人。银行每天人来人往进行存汇业务,陈志远和这些人交流,知晓了其中许多都是做小生意的。

“我有时候会想,我比他们聪明,为什么他们那么有钱?所以我决定,等我有了积蓄,一定要做生意。当然,我也知道,他们都非常刻苦耐劳。”陈志远回忆说。

为了积攒资金,银行工作之余,他又开始兼职销售人寿保险。每天下班之后,他便出入吉隆坡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推销保险。这种上门式的推销工作无疑要面临很多失败和白眼,但陈志远在回忆时并不记得那些阻力,他只记得只要努力寻找客户,就会有人买,就能积少成多。

推销保险的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说服客户,如何了解人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如何淡化压力,始终保持决心。

很快,他在业内如鱼得水,兼职所得已经超过了银行的工作。于是他辞去原职,全职投入保险业务,1年后,他便升任为销售主管。

有了一定的积蓄,陈志远立刻着手经营自己的生意,他先是在吉隆坡开设了汽车修理行,紧接着顺着这条线从事一些机械出口的贸易。

生活不再艰难,但离陈志远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在吉隆坡,他仍然是“Mr Nobody”,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每一天,他都全力寻找那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973年,一本杂志给了他这个机会。

陈志远至今仍记得这本售价3林吉特(约合6人民币)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包括那篇名为《汉堡王国》的报道。这篇报道讲述了麦当劳快餐连锁店的故事。

陈志远一口气将故事读完,并且马上想到,马来西亚已经有了肯德基,经营业绩很不错,那么麦当劳在这里也一定可以成功。

于是,21岁的陈志远开始给麦当劳总部写信,希望引进这一品牌,并且获得其特许经营权。然而事与愿违,麦当劳当时的规划版图里并没有马来西亚,这家美国公司没有计划将业务拓展过来,自然一口回绝了陈志远的要求。

大多数情况下,事件应该在这里戛然而止。但是麦当劳万万没想到,这个东南亚的小伙子,不间断得写了7年的信。每个礼拜,陈志远都会统计马来西亚市场的相关资料,并且寄到美国总部,他始终强调这个市场的潜力,希望能打动对方。

他成了麦当劳总部人人皆知的“明星”,以及茶余饭后的谈资。他的请求仍然没被接纳,但是陈志远已经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1979年,麦当劳在新加坡开业。对方邀请陈志远前来参加,他也是受邀人员中唯一的马来西亚人。

隔年,麦当劳来到马来西亚寻找合作伙伴,竞争者蜂拥而至,其中不乏有财力和快餐经营经验的大企业,但是结果已经很明朗,陈志远击败了数十个申请者,取得特许经营权,并且占股51%。

陈志远没有经营餐饮业的经验,麦当劳总部也知晓这一点,但是对方深信,有如此毅力和决心的年轻人,绝不会令人失望。

1982年,马来西亚第一家麦当劳在吉隆坡武吉免登开业,生意意料之中的火热。随后的几年里,该品牌在吉隆坡连续开设新店,并且很快走向马来西亚全国,陈志远的人生自此跃上了新的台阶。

中小企业成就百亿王国

陈志远的生意经很简单,有钱赚的生意都会做,从不专注在单一领域。这似乎和很多企业家的经营理念相悖。但是陈志远则认为:只要遇到好价钱,什么都可以买卖。这不难明白,做生意,本来不就是这样吗?

有了麦当劳这个稳固后盾,陈志远开始实践自己的“买卖大计”。1984年,他收购了马来西亚以钢缆为主业的成功工业,这也是他在并购路上的第一个战利品。

作为首战成果,“成功”二字的名称被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演变成为今日的马来西亚成功集团(Berjaya Group)。

作为大马排名前三的集团化企业,成功集团究竟涉足多少领域,可能陈志远本人也说不清。官网介绍显示,集团旗下经营旅游、40多个度假村、酒店、休闲俱乐部、证券业、保险公司、产业投资、建设公司、汽车销售、书籍销售、快递服务、购物中心、多多博彩(乐透)、连锁餐饮、传媒电讯广播、教育、空调冷冻、纺织业、7-11便利店、星巴克咖啡、半导体与水处理、木材平面板产品等产业,拥有150家子公司(现在已经发展到250多家),其中13家子公司分别在英国、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美国、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地上市。这个庞然大物每年的营业收入超过200亿人民币。

一系列繁复的业务之中,陈志远对于博彩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他赢得“私有化大王”称号的起点。

1985年,马来西亚政府掌控的国营企业多多博彩(Sports ToTo),经营不善,被很多客户投诉,营收也每况愈下。陈志远深入研究博彩业的发展前景之后,向政府提出以2400万林吉特(近5000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多多博彩,将其私营化。

陈志远的这笔生意被很多人看衰,当时多多博彩的年盈利只有50万林吉特,2400万意味着近50年才能收回成本。但陈志远很快通过一系列运作让质疑声彻底消除。

于内,他大力改革,去除国营时期人浮于事、职位臃肿等弊端,提升业务能力。于外,他在全国拓展博彩的业务网络,并说服政府批准增加了几项博彩游戏。短短4年间,多多博彩便脱胎换骨,盈利激增至1亿林吉特。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还不到40岁的陈志远已经是大马远近闻名的富豪,在政商两界拥有广阔的人脉资源。1991年,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界最年轻的“丹斯里”,这项国家级荣誉由国家元首册封给对国家有极大贡献的杰出人士。值得一提是,马来西亚现有制度规定40岁之后才可获颁此头衔,因此陈志远的纪录极有可能后无来者。

依托博彩行业源源不断的利润,春风得意的陈志远在并购市场上大开大合,并且将触角延伸至国际领域。

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的企业深刻影响了马来西亚国民的生活。星巴克、7-ELEVEN、Wendy‘s快餐,连锁书店博德斯(Borders)等一系列国际知名的品牌,都是经他之手进入马来西亚的。其中,7-ELEVEN便利店在马来西亚的门店数已经超过2000家。

引入消费品牌的同时,成功集团还相继进入多个领域,企业规模飞速发展。外界很难梳理清楚陈志远究竟买了多了企业和项目,就像他所言,“只要是挣钱的生意,都可以做”。

其中,酒店和度假村业务是最显著的项目之一。90年代中期至今,成功集团相继开发、并购了包括超过40个度假村和酒店,业务版图不仅囊括东南亚,还远至英国等地。期间,他还发展了包括吉隆坡时代广场在内的不少地标性物业和地产项目。

一路顺风顺水的陈志远在1998年遇到了生意上的第一道关卡。时值亚洲金融危机,作为“重灾区”的马来西亚损失惨重,林吉特不断贬值。当时成功集团正在建造吉隆坡时代广场,但是银行停滞了贷款,集团只能卖资产来抵债。

几经考虑,陈志远卖掉了数个子公司,包括电讯公司DiGi。DiGi当时市值40亿林吉特,陈志远以半价卖掉(20亿林吉特)来度过难关,如今,这家企业的市值已经攀升至460亿林吉特。

“这是一个错误。”他说,“当时我应该卖掉其他资产。”

已经习惯了挣钱的陈志远,第一次体会到了亏钱的滋味。他决定加大力度来弥补这个错误。

金融危机过后,陈志远又迈开了征战的步伐,进入了金融、汽车、航空、快消等领域,并且屡创佳绩。和其他商业巨头不同的是,陈志远不仅着眼传统产业,在新兴市场也勇于大手笔投资。

2009年底,他通过旗下的MOL环球收购了美国社交网站Friendster的所有股权。Friendster是全球SNS(社交网络服务)的鼻祖,2003年成立于美国加州,并很快席卷整个北美。在其之后,大批模仿者破茧而出,包括MySpace和Facebook。Friendster在竞争中失去了本土美国的优势,从而转战国际市场,其1亿的用户有一大半都来自亚洲。

在收购了Friendster后,精于买卖的陈志远做了一个十分精明的决定,他将Friendster的专利权脱售给Facebook,获得70万股,一年后,这笔股权又增至250万股,占Facebook股权的1%。

经营半辈子的陈志远,或许从来没挣过这么“快”的钱,Facebook上市后,他的这部分股票价值激增至5亿美元。这笔交易之后,陈志远第一次登陆了《福布斯》大马10大富豪的榜单,此后,他再也没有出过这份榜单。

“生意没有贵贱之分”

陈志远很擅长创立或收购中小型企业,然后将它们发展壮大。他说:“我的事业由许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组合而成,多数稳健增长,也有部分已发展成大型企业,都是由小规模做起,再堆砌成更巨大的集团。如果规模得当,中小企业的扩充力量非常具有爆发力。”

他其中的一项投资“中小型企业”并助其发展成长的案例,让他真正扬名四海。

2010年,生意伙伴曾长义向陈志远建议入股英国球队卡迪夫城(Cardiff City),这支成立于1899年的的足球俱乐部是英国威尔士的老牌球队,自1962年由英甲联赛降级后,逾半个世纪皆在英格兰低组别联赛浮沉。2003年,才升入英冠联赛。

2009年,卡迪夫城因新球场建设欠下数千万英镑的债务,半年内5次被迫申请破产。听闻曾长义的意见后,陈志远觉得对方有点莫名,一来他不太懂足球,对于这项运动也没有什么兴趣,二来卡迪夫城只是二级联赛的球队,受关注度不高。

但他终究被对方说服,两人以600万英镑收购加的夫36.4%股权,成为球队最大股东,其中陈志远占股26.4%。此后,他又逐步增持股份,并帮助球队偿还了此前4000千万英镑的债务。

投资的过程中,陈志远对于足球的兴趣不断加深,成为球场的常客,他还用5.5万英镑的周薪吸引了威尔士名将贝拉米的回归,创下英冠顶薪的纪录。

自其接手球队后,卡迪夫城改头换面,2013年,该俱乐部夺得英冠联赛的冠军,时隔51年后重返顶级联赛的行列,也是该队首次参与英超。

2013年8月25日,英超的第2轮比赛,成了陈志远扬名体育界的时刻。当天,卡迪夫城坐镇主场迎战当赛季最终的冠军、豪门俱乐部曼彻斯特城队。陈志远的球队首发球员总身价是1300万英镑,对手十一人的总身价则高达2.2亿英镑。

尽管球员成色上有着极大的差距,但是卡迪夫城全场掌握主动,最终主场3比2爆冷力擒曼城。

比赛结束时,球场的镜头纷纷对准了看台上身着红衣、戴着墨镜的陈志远,他摆着pose开怀大笑的身影迅速传往世界各地。

引领卡迪夫城复兴,使得陈志远扬名英国球坛,很多人都认识了这张来自亚洲的面孔。

此后的时间里,陈志远成了看台的常客,他能投入如此多的时间于俱乐部,是因为陈志远已经决定放下商业的重担。2012年,他宣布退休,将一部分产业传给后辈经营。

通过自己的奋斗,陈志远为后辈的人生开了捷径,但是他并没有沿袭华人“将资产全部留给子孙”的传统做法。

“我的母亲经常提醒我要回馈社会,我的11个孩子也非常支持我的决定。我会留下足够的资产让孩子们过安逸生活,但不至于让他们坐享其成。”陈志远说。

他口中的“决定”,是在有生之年,将至少半数财产捐做慈善,这也是在响应盖茨和巴菲特的号召。

2012年,在交棒后,陈志远便展开了这项计划,他将6亿林吉特的资产拨入了其创建的“让马来西亚更美好基金会”,推行各种社会慈善工作。

退休之后,他卖掉了一部分成功集团旗下的企业,将一半销售金额捐到基金会,只留下小部分业务让子女打理。同时,他还承诺在今后的时间里,每年至少捐出2000万至3000万令吉。

一系列慈善行为,帮助陈志远登陆了《福布斯》亚洲慈善英雄榜,成为亚洲48位慈善英雄之一,其中马来西亚仅有4人上榜。

习惯聚沙成塔,从小规模生意做起的陈志远,在慈善支出中却大手笔投入。与之类似的还有其在中国的投资。

作为华人,陈志远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改革开放后优越的外商投资坏境则让他的情怀得以落地。

和在马来西亚一样,陈志远在中国也进入了很多产业,从地产到零售再到制造业。

上世纪末期,成功集团便与南京市政府合资建设了国家级重点项目南京长江第二大桥,项目总投资高达32亿元。进入新世纪,陈志远先是投资5000万美元在沈阳兴办了苏家屯所料制品基地这一独资企业。又与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法国国际游戏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了北京中彩印制有限公司,其中陈志远投资额为1135万美元。

2002年,他投资22亿元人民币,在河北省燕郊兴建了成功大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21万平方米。

近10年来,他又在中国相继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并且将成功集团的快消品牌引入了中国。

进入如此多行业、却始终保持成功的陈志远,时常被问及这方面的问题。他说:“我在品牌创立的道路上,称不上一个成功的例子,品牌塑造讲究的是专注,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专注过。”

事情总有两面性。在品牌与行业上“不专注”的陈志远,对于经营中的任何小事都无比专注,他和中国的年轻人说:“创业应该从小做起,无论生意多小,只要用心,就能壮大。一个小贩的摊位,也有可能发展成为连锁店,不要认为做小贩是丢脸的,做生意没有贵贱之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